查看原文
其他

征集活动 | 去展览的路上

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 2021-03-03

展览征集活动:去展览的路上

征集时间:2021年2月1日-3月20日

颁奖时间:2021年3月28日


发起人:陈淑瑜、杨欣嘉

评委:陈淑瑜、梁硕、 

聂小依、王亚敏、杨欣嘉


参与方式


1.  一篇短文

描述去展览路上的感受,或配以图片


2. 任何形式的再创作

展览元素与现实空间的拼贴勾连


3. 一份即兴创作的方案

在“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展览中进行即兴创作,可以简单到只是在“地洞”空间中朗读卡夫卡《地洞》全文

请选择以上任意一种创作形式,编辑邮件发送至info@ocatinstitute.org.cn,标题注明“去展览的路上+姓名”。(注:提交3.一份即兴创作方案的参与者将在三天内得到关于实施、具体时间及预算可行性的回复)OCAT研究中心以及“手机玩我”公众号将同时刊登入选作品。

投稿福利:所有的投稿者,都可在“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展期内至OCAT研究中心展览现场领取一本《阳台,暗室和汉诺威的豚鼠》(中英文版)。

最终评选:评委将在以上三种参与形式里各选一位优胜者,赠予《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全套出版物,及欢乐谷门票套餐一份。三位优胜者将受邀参加OCAT研究中心2021年3月28日展览闭幕式的颁奖活动,以及任性“手机玩我”一次,即拥有在“手机玩我”公众号上任意发表一期内容的机会。评委还将在投稿中选取一些优秀作品,与优胜作品一同录入本展览后续的出版物。



·  ·  ·  ·  ·

手机玩我

■ 拇指鬼畜,数据疯魔  |  ■ 撰

■ 乱  |  ■ 第一颗数据胶囊诞生






忘路之远近


通常,人们讨论一场展览往往只讨论展厅里发生的部分,而把去看一个展览的往返之路当作一种不值得提及的消耗。但试想,如果《桃花源记》不描写渔人是如何误入,又是如何“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那么桃花源就成了与现实断裂开的蓬莱仙境,虚无缥缈不可得。可以说,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是《桃花源记》的文本结构里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桃花源记》的全面隐喻(参见张文江《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再看卡夫卡的《地洞》,小说的开篇就是关于如何设置一个绝妙的陷阱,何“出”与何“入”是关乎地洞存亡的第一要著。洞内与洞外的关系,就是自我与这个世界,主体与系统的关系。

 

一个展览,到底与你有多少切身关系?我们为什么会穿越大半个城市,特地跑去看一个展览?是应邀而去?还是出于某种“慕名”或“朝圣”?抑或是一些期待与好奇?那些促使你去看一个展览的种种动机,会让你在去展览的路上想些什么?你目光所及之处,会不会有什么东西在与这种期待应答?如果上美术馆、博物馆去看展览,曾被描述成一种非日常性的、仪式化的活动,那么在如今,我们又对一个展览怀有什么新的期待?虽然你不一定会记住某个展览里的每一件作品,但总会产生一些无形的记忆和感受。这些尚无归属的记忆与感受,尾随着你一路回到住处,你的所思所睹,会不会因此有了新的变化?



仿佛若有光
OCAT研究中心远景 
OCAT研究中心偏于北京的东南角,大多数去那儿看展览的人,都得是专程而来。这儿的方圆几公里内,并没有其他艺术机构,只有OCAT研究中心背靠的欢乐谷——一片庞大的异时空游乐场,算得上是这儿的地标。它们如此毗邻,彼此的游客又似乎毫不相干。 正因为这样的“专程而来”,让我想到要征集“去一个展览的路上”的所思所见——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空间,与展览的空间,以及两者之间的城市空间,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联系起来,也许我们从一个展览,一些艺术作品中汲取的灵晕,就不至于很快消散。 
当然,这样一次征集与我策划的这个展览《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有关,这个展览探讨的是属于我们身心的、内部空间,与我们所处的、外部现实空间之间的关系。我希望,这次征集,更关乎于你自己的感受、关于一些具有缓释力的触动,而不是一种定制的展评;你所拍的照片,不是打卡,与好看无关,而是一种发现,一种表达。 几乎是与此同时,我想到了杨欣嘉,想邀请他一起来组织这场征集活动。他是这次征集活动的评委、也是合作者。本次征集活动将同时在OCAT研究中心的公众号平台,以及杨欣嘉特别好玩的公众号“手机玩我上发布。  所以,我们征集的是,在去一个展览、和从一个展览回来的路上的感受。这个展览,其实也不限定于《焦虑的空间档案:从地洞到桃花源》,完全可以是你去看其他展览的路途感受。
文/陈淑瑜

·  ·  ·  ·  ·

活动评委



陈淑瑜

陈淑瑜,目前生活在瑞典,以策展人的角色展开跨文化的合作和实践。我相信今天的策展工作在扩展之中,在不断生产知识。我关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策展的空间领域加深并丰富我们对世界、对自我的理解。



杨欣嘉

杨欣嘉,1983年出生于广东普宁,现生活于广东和北京。其创作涉及绘画、图像、观念艺术等媒介。近期的创作源自对事物背后关系的勘察,从构成事物关系的层次和褶皱中提取形式,进行视觉转化和关系重组。


王亚敏

王亚敏,2011年从华东师范大学取得文学博士学位。此后,他主要居住和生活在中国南京,是艺术作者和策展人。王亚敏将当下的艺术展览展示视作日益重要的艺术创制媒介,近期实践主要关注思考历史和新数字威权治下的重新跨个体化、日常生活再创造问题等。


梁硕

梁硕,1976年生于天津,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5-06年参加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驻留艺术家项目,2002-2007年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2009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和居住在北京。


聂小依

聂小依,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策展系博士候选人,研究兴趣是策展和其所在的生态和历史。爱好艺术,也写评论,最近在反思如何更好地做采访,做过一些艺术项目,更多资料可以在nxy.one上看到,微博上比较话唠,叫"小依__"。




正在展出




关于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设立的非营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也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